如何讓隧道安全風險處于可控范圍?
隧道作為地下工程的重要載體,其結構安全受地質條件、運營荷載、環境侵蝕等多重因素影響,風險具有隱蔽性、突發性等特點。要讓隧道安全風險處于可控范圍,通要過技術賦能與機制協同,將風險控制在可接受區間。
一、全域感知:為風險監測奠定基礎
WITBEE?萬賓科技?隧道安全監測系統實時掌握隧道狀態,通過多維度監測捕捉潛在隱患:
1.結構安全監測:部署智能結構診斷器,實時追蹤襯砌變形、裂縫發展及應力變化,尤其關注斷層破碎帶、淺埋段等薄弱區域的結構穩定性;利用傾角振動監測儀捕捉隧道軸線偏移與振動響應,及時發現不均勻沉降等問題。
2.環境與運營監測:安裝智能溫度監測儀、智能氣體監測儀,監測洞內一氧化碳等氣體濃度及通風狀況;通過視頻監控,捕捉車輛滯留、超速等運營異常,同時監測消防、照明等設備的運行狀態。
3.地質與水文監測:對隧道周邊圍巖、地下水進行監測,捕捉水位變化、圍巖松動等情況,提前預警突水、塌方等地質風險。
這些監測設備形成“立體感知網”,將結構、環境、運營數據實時傳輸至管理平臺,為風險識別提供數據支撐。
二、智能預警:讓風險“顯形”于萌芽階段
監測數據的價值在于提前預警,需通過分級響應機制將風險信號轉化為行動指令:
1.閾值預警:為各類參數設定安全閾值,如位移速率、氣體濃度等,一旦超標立即觸發對應等級預警(一般、橙色、紅色),明確風險影響范圍與緊急程度。
2.趨勢預警:通過算法分析數據變化趨勢,例如襯砌變形速率雖未超標但持續加快,或滲水量呈周期性遞增,這些趨勢性變化可能預示風險升級,需提前介入。
3.聯動預警:整合多源數據進行關聯分析,如“圍巖位移加大+滲水量突增”可能指向地質失穩風險,通過交叉驗證提升預警準確性,避免單一數據誤判。
預警信息需定向推送至養護、應急等部門,明確響應責任與處置時限,確保風險不被延誤。
三、高效處置:用機制“托底”風險應對
風險可控的核心是將預警轉化為有效行動,需建立標準化處置體系:
1.分級處置流程:針對不同等級預警制定對應方案,一般預警由養護團隊現場核查;橙色預警啟動專項檢查與臨時管控(如限載、限速);紅色預警立即啟動應急響應,疏散人員并封閉隧道。
2.資源聯動機制:將監測平臺與應急指揮系統對接,自動關聯附近救援隊伍、物資儲備點及備用通道信息,確保搶險設備、人員快速到位。例如,有害氣體泄漏時,系統可快速調度通風設備與專業封堵團隊。
隧道安全監測系統讓隧道安全風險處于可控范圍,通過“感知-預警-處置-優化”的閉環管理,實現風險可知、可防、可治。這需要技術手段與管理機制深度融合,既依賴智能設備捕捉細微變化,也依靠標準化流程保障響應效率,最終為隧道安全運行筑起堅實防線。
相關閱讀: